打完仗後,開始來政治陰謀了。

這部七國的大事件就是一堆國王的死了(顯然國王的命在亂世也沒比較特別),其中巴隆的死在這部還不怎麼重要。因此先跳過,重點主要是羅柏和喬佛里,兩人的死牽扯出一大堆陰謀。

國王們的死可以從多層面來看。在超現實方面,他們的死似是預言又是詛咒。詛咒帶出紅袍女的能力以及國王之血的作用(國王真好用);同時,國王的死也在預言中出現,如艾莉亞和不法之徒遇到的那個矮人女人,就說出紅色婚禮和巴隆的死。

預言在《冰與火之歌》佔有很重要的地位,不僅是因為預言幾乎都會實現,同時因為許多人物的出場都伴隨預言,像丹妮在不朽之家聽到的預言、紅袍女對史坦尼斯的預言:一直說他是亞梭爾․亞亥再世,終將拯救世界、綠視者喬傑的預言等。姑且不論真假,預言使人物和故事增色不少。預言會造成一種期待心理,會讓人想去猜這究竟代表什麼,什麼時候會實現,會以何種方式實現,到底預言中所說的事件又是指什麼。預言的隱諱之處正是他吸引人的地方,提供讀者猜測的空間,可是又不能太隱諱,否則只會讓人一頭霧水,這點《冰與火之歌》就表現得很好,有些預言實現,有些則待實現。看到後面再回來看前面的預言,會有恍然大悟之感;或是到了某個橋段會期待預言要實現了;甚至藉由預言來了解過去的人物或猜測未來的發展,如雷加、艾莉亞等。

當然,國王的死還是有實際的政治目的,這也是本書的精采之處。羅柏的死乍看之下只是單純的毀約所造成的後果,但事實上卻牽扯到諸多陰謀;喬佛里也是,從下毒手法到背後動機,都是一層又一層,環環相扣。下手者藉珊莎之手來謀害國王,而且連事後的嫌疑都撇清了,還能順便處理掉小惡魔,只能說手法真是高明。動機我是不認為僅僅只因為喬佛里可能欺負瑪格麗就殺了他,這個理由實在薄弱了些,應該和高庭的利益更加相關(前提是,下毒的人真的是高庭相關人士,對於小指頭的說法我實在不太相信,沒辦法,宮廷陰謀往往不只是一層而已)。

在三部曲中,提利昂終於反擊了。從他第一部到目前為止的舉動,好人之名他當之無愧。他的所作所為都是有智慧的,且多半是在逆境下為自己和家族求生存,而且手段雖不能說是光明,但至少不下流。結果功勞被搶去不說,自己還被當成聯姻的工具、被誣陷(還被誣陷了兩次)以致有生命危險;娶了老婆也不能碰,喜歡的人又是騙局。提利昂啊提利昂,有人像你這樣好人當得這麼心酸的嗎?在這樣被逼迫到極點後,他終於反擊可見好人被欺負的太過頭還是會爆發的,只是這一爆發就讓他成了弒親者,也讓故事出現大轉折,使本來可以穩定下來的局勢往另一個方向發展,其他人物也因此有機會躍上檯面。

守夜人方面,終於有國王回應他們的請求了,而且還在關鍵時刻出場,不能不說很振奮人心。不過在鬆了一口氣之後,又要擔心國王們對守夜人的干預(史坦尼斯和瑟曦),特別是紅袍女又說要燒人和國王的血了。看來不論在什麼地方,政治往往都會涉入各個層面啊!

不同視角繼續發揮它的長處。遇到重要事件,相同人的章節就會重複密集出現,如紅色婚禮用凱特琳和艾莉亞的角度來寫城內城外,從受害者與旁觀的角度來描寫。

之前和同學有關於領便當(角色死亡)的討論,同學認為《冰與火之歌》好歹重要人物多半活著,便當還不算發得太多;但我認為就算不是主要角色,配角的死還是很令人傷心,尤其作者往往一殺就殺一大把(戰爭嘛)。如二部曲中臨冬城的屠殺,羅德利克爵士、克雷、魯溫學士等人都死於這場屠殺中,看到這些忠實人們的死實在很令人心痛,尤其作者還描寫波頓的私生子如何殺了他們,加強了他們死亡的印象;還有如莫爾蒙司令、卓戈、紅色婚禮的犧牲者等,這些人身分有高有低、死的狀況也不盡相同,但都同樣令人難過。他們雖不是主角,但因為我們透過其他角色了解這些人,也在無意間對他們抱持一份情感,因此看到他們的死一樣令人哀傷,特別是《冰與火之歌》並不強調死後的世界,因此死了就等於這個人的故事結束了,更加強這份惆悵。

附帶一提,我一直覺得這部翻譯的語法怪怪的,很像直接從英文翻過來,如「……,請問?」或是「……,我想。」之類的句子。一兩句還好,可能是強調,但看多了就會覺得很怪。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aikore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