風車村
因為好心太太的建議,我們在荷蘭的第二天過得非常充實,甚至可以說把第一天浪費的時間都補回來了。
一早,天才濛濛亮,天空飄著微微細雨,我們便離開住宿的青年旅舍。為了趕七點的公車,甚至連早餐都來不及吃,就匆匆來到中央車站前。
我們的目的是風車村Zaanse Schans,網路上給的路線是搭火車,但昨天遇到的好心太太告訴我們,火車站附近就有公車直達風車村,而且還會在門口放你下來,不像火車是停在鳥不生蛋的荒涼地方,票價也算便宜。因此我們聽從她的建議,前一天就找到了公車站牌並看了時刻表,可惜我們買的阿姆斯特丹兩日票並不能用,因此還是另外買了車票。不過真的很便宜,來回才2.5€,比起太太原先告訴我們的一趟2€便宜多了。
這回我們又再次見到荷蘭友善親切的路人。由於是一大早的車,車上只有零零散散的幾個人,而且大部分的人都在中途就下車,只有我們和另一位疑似上班族的太太搭到最後。因為早起加上車子搖搖晃晃的緣故,我們幾乎一上車就全倒了,直到快到時才起來。可能我們看起來就是一臉觀光客的模樣吧!快到站時,那位太太一直向我們比手勢,要我們下車(顯然她也很清楚觀光客搭乘這台車的目的),原來她是在這附近的工廠工作。於是我們就在兩位太太的幫助下,順利到達風車村。
一下車,我們就聞到一股疑似巧克力的味道,立刻嚷嚷著附近一定有巧克力工廠。可是東張西望了半天也沒見到任何可能的建築物,只好放棄尋找巧克力的念頭,直接往風車村走去。
直走就到了風車村(我忘了第二位太太有沒有給我們指引),這時不過早上八點,附近除了我們,就只有在草叢中懶洋洋吃草的牛羊了。此時的天氣也不太好,陰沉的天空下飄著毛毛細雨,但眼前所見依然令我們為之驚嘆。
印象中的荷蘭就是這樣吧!翠綠的草地上,有牛羊悠閒吃草,草與草間穿過幾條運河和小橋,遠方是一座座正在旋轉的風車。雖然因時間尚早,風車還沒開始工作,但呈現出來的卻是另一幅寧靜的農家景象。
繼續往前走,過了橋,出現在眼前的是一片大湖,風車和可愛的小屋傍水而立,夾在中間的是一叢叢的蘆葦,偶然漂浮幾艘小船。向遠方望去,竟分不出天與水的差別,若不是有風車倒影其中,只怕這天與地的界線是真的糢糊了。
臨水獨望的風車,我很喜歡這張的氣氛。
湖邊一排風車,看上去彷彿正在慢慢後退,漸漸縮小。又像是在慢慢前進,向你走來。
風車人家
地平線上的風車
早起最大的好處是,不管多熱門的觀光景點,此時也只為你而開。整個風車村幾乎不見人影,只偶爾有幾個居民騎著腳踏車而過,或從小木屋裡飄來培根香味,加深了這地方的農村氣息。
風車村是一個開放空間式的博物館,進入這裡是不用錢的,但進入風車就要錢了。因為早來的關係,風車和其他博物館都還沒開,正好讓我們心無旁鶩的漫步於風車之間。
沿著湖走了一陣子,我們折返到風車村的另一頭,這裡有座正在修築的橋,也有可以搭到對岸的船,但一樣是因為太早了,船還沒開。從外圍走回風車村,此時烏雲漸漸散去,陽光露臉,各個工廠和博物館開了,而其他遊客也出現了。
沒有風車的地方也很棒,尤其是這一間間屋子,非常可愛。
看跳到桌上的雞就可以感受到這戶人家悠閒愜意的生活,好一幅農家景象。
這張感覺十分陽光,有種童話中小屋的感覺。
我們隨便找了一間已開的屋子走進去,本來以為是餐廳,沒想到卻誤打誤撞的來到起司工廠。裡頭不僅賣起司和紀念品,更有一整排的起司讓你試吃,賣的東西也五花八門,除了常見的木鞋、風車模型外,還有荷蘭巧克力、煎餅、娃娃等,甚至還有蜂膠、蜂蜜一類的東西,可說是選擇十分多。
風車村入口這一帶多是些紀念品店,還有兩個人在幫遊客照相,喜歡可以買回去。相較於我們來時空無一人,讓我們懷疑自己是不是趁人家還沒開始營業,偷偷跑進來,這時的風車村顯得十分熱鬧。
開始熱鬧起來的風車村
我們進了木鞋工廠兼博物館,同樣也是進去後,才發現這裡是木鞋工廠。進去後有個小小的走道,展示荷蘭木鞋的歷史。除了木鞋外,還有一些農家工具和照片,盡頭則是製作木鞋的機器,另外還有介紹木鞋的影片。此時進來了一群觀光客,我們就混在他們之中,去看工廠的人實地示範製作木鞋。示範的人相當厲害,示範的同時還能不斷切換語言介紹,起碼有三種吧!可惜沒有中文(有的話就太強了)
短短的走道盡是木鞋的歷史
製作木鞋的機器和示範場所
在這裡我還遇到一件蠻囧的事,一個大陸太太用英文問我能不能幫她拍照,我囧了一下才告訴她你可以說中文的。不過來風車村的大陸人還真多,至少有兩團吧!
風車村附近的村莊,充滿恬靜與安詳
回到阿姆斯特丹,依照好心太太的指引,我們很輕易的就找到昨天遍尋不著的水壩廣場和王宮(還虧他們在幾乎每台電車都會經過的路線上,又有站名Dam,帶路人果然是非常重要的orz)但在廣場上我們發現另一件悲慘的事,那張價值2€的地圖不見了!不知是丟在旅館還是路上,總之它不見了!連帶著好心太太向我們建議的景點也不見了。一群人在面面相囧的情況下,只好憑直覺繼續走下去。
因為沒正式吃早餐的緣故,我們回到阿姆斯特丹第一件事就是尋找午餐。因為相信水壩廣場既然是一個景點,附近一定有賣吃的,因此我們毫不猶豫的在這裡下車。可惜人算不如天算,附近是有商店街,但整條街都是賣服飾的(還都是名牌orz)。我們一路走過那長長的路到達鑄幣塔(又音譯為慕特塔,顧名思義曾在這裡鑄造錢幣),除了一家百貨公司賣的輕食外,根本沒什麼吃的。
鑄幣塔,稍後還會再看到它
好不容易在鑄幣塔找到家Kebab(服務態度超爛,老闆只顧著講電話,餐點份量又少,最重要的是還敢跟我們收小費,多的錢就不找了),解決掉民生大事後,我們很哀傷的再度穿越那長長的街道回到水壩廣場,繼續未完的旅程。
附註:來到荷蘭前,許多人一聽到我們要去荷蘭,第一句話就是「不要吸大麻!」似乎這已經成為荷蘭的觀光標誌之一。而我們來到這裡,的確也常在穿過小巷時聞到奇特的味道,猜測那就是大麻,包括名牌街附近。所謂吸大麻的店「coffee shop」也蠻多的,尤其是紅燈區,街巷中隨便都可看到,裡頭煙霧瀰漫。味道嘛!有點像菸味,但沒那麼嗆,只能說是一種奇特的味道,也沒有傳說中飄飄然的感覺,應該是因為我們只是路過聞到的關係。
水壩廣場一帶能看的東西蠻多的,有王宮、新教堂和陣亡者紀念塔。在參觀過比利時王宮後,我們本想繼續參觀荷蘭的王宮,來個收集王宮之旅。可惜這個王宮也是被當作迎賓館,不但女王不住在這裡,現在更因為整修的關係不對外開放。
這王宮有段頗複雜的歷史:王宮是在十七世紀建成的,一開始被當作市政廳使用。然而1808年法國佔領荷蘭,拿破崙的弟弟路易拿破崙擔任荷蘭國王,此處便成為其王宮。但之後繼承的威廉一世又將它還給阿姆斯特丹市。可是因為王宮太豪華了,維護費用對市政府來說過於沉重,因此在1935年又再度變更為王室處所。
我們一開始還認不出這是王宮,除了因為比布魯塞爾那座更小外,更重要的是它就這樣立在廣場上,沒有庭園,沒有衛兵,完全不符合一般人想像中的王宮。但上頭的標示又寫著疑似王宮的荷蘭文,讓我們困惑了好一陣子,最後是問了旁邊教堂的人才知道的。
一度被我們錯過的王宮
隔壁的新教堂荷蘭王加冕的地方,因為荷蘭憲法規定,荷蘭國王的即位必在阿姆斯特丹市舉行。教堂是一座哥德式後期的建築,雖說是「新」教堂,但早在 1408年就打下地基,其後經焚毀又在原地重建。現在教堂裡似乎正在舉辦什麼展覽,牆上彩色玻璃的內容則據說是荷蘭王室。
看起來很新潮的教堂
陣亡者紀念塔是紀念二次大戰陣亡將士。每年5月5日是荷蘭的獨立紀念日,女王和首相會在這一天到塔前獻花致敬。
我們在阿姆斯特丹和布魯塞爾似乎都有陷入鬼打牆的情形。在布魯塞爾的大廣場,昨天的紅燈區和劇院區,而這回我們又再度走回鑄幣塔。
至少還有一點值得慶幸的,我們走的不是那條名牌街。因為弄丟了地圖,只能憑印象尋找好心太太告訴過我們的景點。在確定進不了王宮後,我們往王宮後走去。在街上迷惑了一陣子後,終於在一路問人的情況下來到花市。走完花市,就發現鑄幣塔出現在我們眼前 囧rz
賣的都是鬱金香
建在河上的花市
再度見到的鑄幣塔orz
走回花市大概兩點多,這是一個很尷尬的時間,因為離搭回漢堡的班車還有大約兩小時的時間。這時大家的意見產生了分歧,有人說要去買紀念品,有人則說要搭船遊運河。
亂晃看到的橋
本來我們沒有搭船的打算,因為之前在車站附近的搭船處看價錢,18€!驚!!便宜一點的也要12€,大家都覺得太貴。不過好心太太(您真是幫我們良多啊!)提供給我們一個情報,車站附近有一家較小的遊船公司,只要4€。雖然她給我們關於價錢的情報大多是錯的或過時的(如去風車村的公車價格),但因為一個俗爛的理由:「你回去要告訴人家,來阿姆斯特丹卻沒搭船遊運河?」,我們還是抱著半信半疑的心情,回到車站試著找看看。
結果沒找到好心太太所說的公司,倒是找到價格還可以接受的,7.5€的遊船。就位在車站的另一邊,而且時間也是一小時,因此我們決定搭船,本來猶豫的邦邦和祥祥也上了船。
搭船處,令人囧的是,再多走幾步路,隔壁那家只要七歐元orz 幾步的距離,差距就有50cent
船開入渠道,人頓時比岸上建築矮了一截。廣播中傳來的各國語言混合水聲,悠悠述說著這座城的歷史。一排排房屋是歷史的記憶,偶然遇到的孤塔眺望遠方,生活隨著水波載浮載沉,過去和今日如流水般從我們身邊漂過,快速而不逗留,亦不留下影像。船在一條條運河中行駛,穿過一座座橋,最終出航至大海。
從船上看聖古拉斯教堂,前方是淚之塔,建於1480年,這座監哨塔曾是阿姆斯特丹城牆的一部份。因為昔日水手的妻子或戀人會在此處揮著淚、依依不捨和他們話別,再加上根據紀錄,以前的監哨塔橫跨舊市區城牆和運河,而荷蘭語的悲泣「Schreien」和跨「Schreyden」發音相似,因此這座塔也在不知何時就變為淚之塔了。
船屋,根據船上的解說,因為阿姆斯特丹地不夠的關係,因此有些人選擇住在水上。雖看似狹小,但裡面其實是很舒適的,也是一種別緻的住宅。
路上有車,橋下有船
運河旁停的不是船就是船屋
因位昔日課徵房屋稅是以門面幅寬為準,所以阿姆斯特丹的房面都很狹窄,連帶著內部的樓梯也是狹而陡,搬運東西很不方便,因此不少人就在樓頂上設有突出的細棒,不僅下雨時可撐起布棚遮雨,還可以加裝滑車繩索,從門窗搬運行李。而荷蘭房子的另一個特色就是屋頂了,其構造大致可分為六種:Hals Gevel(Neck Gable,一般型,多用於十八世紀末)
Kolk Gevel(Bell Gable,大口鐘型1835)
Trap Gevel(Step Gable,1600年的建築模式,兩端砌如樓梯,一直延伸到屋頂,交叉處有變化,常用於十八世紀初)
Spout Gable(Step Gable的變種)左
還有Cornice with Crest(建築上部有家徽)和Cornice without Crest(平台屋頂,無家徽)。
大海,或說阿姆斯特丹外,右邊就是中央車站。附帶一提,正面是這個樣子的(下圖)
兩者反差之巨大,令我和邦邦忍不住拿起相機,好做個對比。
附帶一提,阿姆斯特丹的行銷做得很不錯。這點可以從他們的紀念品看出來,許多紀念品上面都有「I amsterdam 」的標語,將這個城市的名字和自我介紹結合起來,可看出阿姆斯特丹人的巧思。
荷蘭農村風景,和德國最大的不同就是乳牛和沼澤很多。而我為了拍這些照片,在火車上一直站著,試圖從窗戶的縫隙拍,已經有點頭手伸出窗外的模樣了(好孩子不要學!)就在這時,對面突然來了一列列車,「咻」的一聲開過去,頓時大家全被嚇到了。等我驚魂未定的坐下後,翔翔一臉慶幸的對我說:「能再見到你真好。」